直击现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首届学术年展”开幕式及研讨会

開幕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首届学术年展”开幕式

暨“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创作问题与对策”研讨会

直击|开幕现场

2019年7月1日下午14:00,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首届学术年展”开幕式于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策展人陈国辉博士主持,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共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晖女士、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党组书记欧志雄先生、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谭小瑜女士等天河区的领导嘉宾;及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小彦先生;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先生;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钟瑞军先生等学术界嘉宾,广州市雕塑学会与广州市美协雕塑艺委会的同行及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


杨小彦先生认为:主办单位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天河文化艺术中心这个全新的展馆举办一个面貌如此丰富的雕塑艺术展览,充分体现了天河区多元文化共生的特点。本次展览以青年艺术家为主力,作品足以代表广州市雕塑艺术创作的高度,展览也将成为天河区文化艺术生态的一个亮点。

钟瑞军先生认为:展览超出他的预期,给他带来了惊喜,很多有温度的作品养眼、暖心,而且本次展览评奖只在年龄40岁以下的艺术家中进行评选,充分体现了展览组委会无私的态度,这个创新将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非常有意义。


随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健生先生宣布本次展览获奖人员名单。对获奖艺术家们表示祝贺,对展览的入选作品与布展方式表示肯定。(文末附获奖名单)

紧接着,广州雕塑院副院长王卫宁先生为展览致辞,并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天河区支持雕塑事业的发展表示感谢。

最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程一峰先生致辞,对展览的筹划过程进行简要回顾 及表示对多方力量支持的感谢。 


至此,本次展览开幕式圆满结束,嘉宾合影留念。


直击|展览现场




直击|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围绕“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创作问题与对策”一主题进行。


阐述环节

会上,我们邀请到了中山大学冯原教授及杨小彦教授对该主题进行阐述。


冯原教授:当下艺术创作的生态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蕴含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一种为高峰型文化,另一种为流水型文化。高峰型文化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化,它有一个模型,可称之为金字塔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特点。第一,有一个统一的文化高峰;第二,文化有敌我之分界;第三,这个文化高雅与低俗有明确的分界,高雅的文化在金字塔上面,低俗的文化在金字塔下面。而流水型文化正好和高峰型文化相反,它没有统一的文化高峰,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模型,水流中的每位参与者在自己的领域都可以成为一个浪头,进而浮出水面成为亮点。我们目前处于一个高峰型文化和流动型文化并存的时代,广州青年雕塑家群体应该更多趋向于认同流水型文化,这样才更有生命力。本次参展人员大多都是青年艺术家,青年一代在未来一定会占据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域,结合起来看,青年雕塑家群体在天河文化艺术中心做展览,应该将城市的扩展历史和文化转型的意义结合在一起,这样你们就能找到自己在时空发展中的坐标。


杨小彦教授:雕塑系,我们之前也叫接活系,当然我不反对接活,但是雕塑艺术应该趋向本体去独立思考,雕塑家应该拿出作品来,恢复雕塑家的尊严,而不是一直接市场工程活来做。青年雕塑家能不能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创作方法,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要点燃学生自身的艺术系统,将激情与热情释放出来,我希望看到更多的雕塑家在点燃自身的系统之后,能够纯粹独立创作的作品付出努力,将精力投入更纯粹的创作中,在今天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很多接活之外的个人的作品,十分精彩。



讨论环节

在两位教授的阐述后,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年轻的雕塑艺术家们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发言。


王卫宁老师:我是在体制内共产党领导下的机构中创作的,也是延续了潘老师、梁老师他们那种创作思维,所以我们的思维和现在的年轻人有点不同。但是我觉得都没有问题。现在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对各种形式、观念、各种材质的运用都很多见,其实大家都可以放开来创作,放开来思考。我们这代人受以前的影响很深,所以我们离不开实体雕塑,很多时候会认为雕塑就是应该从泥塑开始。但是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不应该局限于这个。

巩冰老师:把雕和塑分开来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因为它已经突破了传统理解雕塑的基本形式。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面对社会不能单打独斗,我们还应该思考怎样用有限的资金来创作作品,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认为广州市雕塑学会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能利用群体的价值,抒发我们自己的诉求。

程一峰老师:这个展览参展艺术家大多数是同学、朋友,说明雕塑创作的群体其实不大,主办方评选作品其实还是有标准的,好的作品,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长期的坚守,感觉无法言语形容、但其实一眼即明。未来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持续的创作,可能我们也能将自己塑造成流水型文化模型中的一个小高峰。我希望通过展览大家能在一起多交流、切磋,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同成长,那么展览对于艺术家个体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吴德灏老师: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雕塑家。雕塑家还是有一个职业特性在的。培养一个雕塑家是以10年周期计算的,雕塑家应该有自己的自信。10年前的展览, 标题可能是男人体、女人体这类标题,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种东西了,而是一些更有精神性和指导性的东西了。其实在思想上雕塑已经从以前的纯形象的主题性标题扩展到精神性的范畴。 


提问环节

最后就是研讨会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为有意思的问答环节。


问题①:怎么界定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

冯原教授:华工建筑学院和美术学院承担了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主导城市的建造和扩张,一个是为城市的建造和扩张树立地标。因为城市无论怎么建设,都需要不断的变动。从远古开始,城市是为功能而生的。城市一旦扩张、在空间上就需要标志,所以古代的城市第一时间是创造标志。而且标志必须向上耸立的,而且具有某种聚合意思。我们投那么多钱去建立这个标志是非常有用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最大的问题是协作。协作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做雕塑。城市的空间布局一直联系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要有效率,一个是要创造聚合性。


问题②:美术中创作与设计的概念差别?

冯原教授:公共艺术,一个雕塑或一个建筑。作为一件产品,必须具有某种实用功能。所以我们把从功能角度创造的,都称为设计。从非实用的角度,有纯粹精神性,我们称为艺术创作。这是可以区分出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但事实上这两者都具有物质性,把建筑放大也是雕塑,把雕塑放大也是建筑。不管是创作雕塑还是设计建筑,我们的城市和艺术都具有某种意义的强制性,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被建造的城市里。所有物质产品都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实用,另一个是信息功能,是为了发送信号的,是为了信息交换。能减低成本、增加信息交换效率的就是好设计,建筑设计和雕塑创作都会融入这个服务。


至此,“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创作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圆满结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首届学术年展获奖名单

创新奖

陈文才  冯晓峰  柯佳敏

卢洪新  关若宇  张  羽


新锐奖

文景生  余普彪  黄超谟

林伟岸  刘  滨  苏锦驹

孔景才


优秀奖

黄振放  赖增鹏  廖欣怡

王梁益  欧华星  钱方舟

吴文才  吴德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