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猛直接的表达背后的精神力量|雕塑学会×曾嘉辉×贾鸿志

生猛直接的表达背后的精神力量|雕塑学会×曾嘉辉×贾鸿志

曾嘉辉

2011 毕业于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视觉艺术

2015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 

现任职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

2011 举办“弥留之际”曾嘉辉、李晓巧双人作品展

2020 举办“暧昧”曾嘉辉个展

广州市雕塑学会会员

 

贾鸿志

2010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6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

现任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教师

广州市雕塑学会会员


雕塑艺术追求的是将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达到完美平衡,在雕塑系专攻材料方向的曾嘉辉和贾鸿志,却必须面对数字时代艺术形态上发生的变革。以往表现出对熟悉的木头、纸质、石块、金属等不同材料的美学感知与娴熟运用、在自然体形与抽象数理之间产生的天然直觉,遭受到数字技术直面冲击。是否需要重估、重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当艺术的意义已经超越单纯的物质空间而成为精神本体,或许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更加重要。

曾嘉辉和贾鸿志属于立足学院的雕塑家,他们坚守学院的教学规范,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同时愿意跳出传统,以旺盛的好奇心和创作力投入当代艺术语言探索。

曾嘉辉的作品《色情系列》最能体现其目前的创作观念和方法论,在日常可见的物件中寻找代表性,挖掘其符号特征进行挪用再创作。这种创作手法,是凭借物件已对人们产生深刻的视觉信号为基础,通过拆解和重构让人们对其产生追问。当代艺术所需要担当的,就是对社会思想控制机制的解构力量,人们在社会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无意识、无反思、习以为常等行为和习惯,在当代艺术中重新获得审视。

贾鸿志则一直在方圆等基础形体之间钻研,圆是一切事物和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宇宙循环往复的最佳模式,其作品《战》、《太极》便是对“圆”的演变。《战》是参考了电影中弓与战马的体形弧线,做出来两个黑白两种颜色的陶瓷作品,在光的作用下,静止的雕塑能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运动感。《太极》如太极,是“无方不立,无圆不活,以圆以生方,由方以生八方”最基本的形态表现。贾鸿志的木刻作品如《流金岁月》、《星空》、《回声》等,也明显刻画着他对空间、自然、宇宙的直接感应。

除了纯粹几何体量的表现外,形体、结构、曲线、光影、无规律为目标的自由美,以及浑然有机的精致的雕塑性,在数字技术面前都面临着重新的自我审视时,时代对实体雕塑提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物理性、空间性、互动性,物质都不再是唯一的媒介。当然,雕塑与数字不一定是非此则彼的取代关系,即如当时人们曾经担忧绘画会被摄影取代一样,其实相反,是摄影推动了绘画各种流派的多样性发展。因而,雕塑本质的外延研究,对于立足学院教学的曾嘉辉、贾鸿志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探索环境。


关于艺术教育

不知道罗丹对他们来说不影响毕业和就业。

雕塑学会:都是毕业了之后就去做老师,喜欢这份工作吗?它有没有束缚到你们的创作?

贾鸿志:肯定会束缚的,但工作归工作,我们还是喜欢这个工作的,最主要影响是时间没有那么自由了。安排的任务要完成,只有晚上能做点自己的事情。

曾嘉辉:还要考虑的就是教学,比如课程已经教了很多年,要考虑有没有新教法,心思很难集中在创作上。所以我和鸿志都喜欢寒暑假,算是比较大的自由时间让我们去掌控。

 曾嘉辉《NO.11》

玻璃钢

雕塑学会:会不会羡慕职业艺术家可以专注创作,有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的想法?

 曾嘉辉:我相信把雕塑作为职业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复杂。就创作纯粹性上,我们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纯粹就是把自己想到的、想做的做出来。全职艺术家可能会在经济、创作表现、题材等方面会有更大的束缚。定位里面没有商业成份,我们可以更自我、跳脱一些。

 曾嘉辉《NO.21》

石膏

雕塑学会:两位都是教艺术和设计的,学生有没问过让你们感触最深或者最难忘的问题?你们如何回答?


曾嘉辉:我们现在接触的都是当代、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但教材偏向现代主义,所以教学内容跟当代艺术其实是不匹配的,学生不能解读当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是我感触比较深的问题。根源可能在教材上,较时代是滞后了。

贾鸿志:不滞后,昨天我去开研讨会,有些专家提到,可以把创作做得更现代一些,比如雕塑可以加入影像等等,在教学环境中反而有研讨的优势。

 曾嘉辉《NO.31》

石膏

雕塑学会:学校有没有动力去革新,能不能拥抱这个时代,有没有对人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的确是会决定学生的发展。两位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当代的艺术教育,曾老师是从观念、内容的输出层面,贾老师是在材料、技术的运用层面。其实据我所知,目前国家对艺术教育科目的分类也很细,尤其对多媒体数字技术是支持和鼓励的,甚至视为艺术形态的未来担当。现在学生对艺术关注的焦点在哪里?是不是和我们不一样了?

曾嘉辉:他们比较关注课程外的世界,但是也反过来影响课程和教学,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们可以当我的老师,他们的关注和研究甚至是我们正在发展中的方向。

贾鸿志:确实不一样,比如我说罗丹,他们居然不知道罗丹,我就觉得挺震撼。当然学生之间差距也很大,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当然,不知道罗丹对他们来说,不影响毕业也不影响就业,但做学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嘉辉:我们都抱着一个心态,让学生学习更多学术上的内容,但可能跟他们的生存技能没有直接关系。艺术和美学跟他们的距离有多大,他们并不太关注。其实就我自己而言,为什么我会关注历史人文,同样跟要生存有关系,就像知道罗丹是因为要做雕塑。所以是时代的改变,导致学生的关注点有偏移。

曾嘉辉《NO.41》

玻璃钢

关于艺术创作

踏踏实实做最基础、最直觉的东西。

雕塑学会:艺术形态与时代的碰撞永远都是创作的焦点,相对于以前用笔触、构图、立体、行为,现在有沉浸式体验、影像、全息的手段,在形式上,创作达到了另一种高度。两位怎么看这种现象,相对于雕塑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会不会感受到冲击?

 曾嘉辉:肯定会有冲击,但是我个人认为没必要执着于“雕塑”这个概念,也许将来这个概念会被消解重塑,被统称为“立体艺术”。像现代装置,就很难定义到底是雕塑还是装置。新艺术形态在表现力的丰富性上,是实体雕塑不具备的。它跟实体雕塑是对立的还是拥抱的?我觉得应该是拥抱的,合作能让雕塑的边界更加模糊。但也没必要扎堆来研究这个方向,我觉得可以分为两拔人,一拔是坚守传统的,一拔是往前冲一步的。

 贾鸿志:我是坚守传统的那一拔,因为我的专业是石湾陶瓷,创作会有材料和技术上的限制。但是像刚才你说的数字技术,我也在尝试,正好也是这些年研究的方向:传统艺术形态与当代技术的结合。我的作品没有太深刻的思考,我重视觉效果,比方说做一个形状,我就想这条线如何平衡,最后呈现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模样。

曾嘉辉《NO.51》

石膏

28x10x8cm

雕塑学会:贾老师更多的是设计思维,就好像您的现代主义设计课程一样,包豪斯提倡的也是工艺与形式结合的设计理念,是为大众生活需求而创建的一种艺术形态的变革。但是我们讲艺术性,也包含了思想性,两位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的作品要表现什么,它跟这个世界、时代有什么关系?

曾嘉辉:每个艺术家都会有哲学思考,但作品上是否要反映出来、如何向大众解释、如何圆了这个闭环?创作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纠结。比如我做的《色情小卡片》系列,虽然是由个体事物引发的关注,但肯定有更大的意义在里面。但我不太想说成是哲学层面的思考,未必一定要拉高到哲学层面。作品是由艺术家自己解释,还是观众来解释?如果由艺术家解释的话,我就是用最接近我真实想法的路径和方式;由观众解释的话,他可能会加入时代性、哲学性、人性的视角。当然,肯定很多观众喜欢听故事,但我个人是抗拒这种拔高的。

贾鸿志:我也挺抗拒的,没有这样的哲学教育背景,很难扯上哲学关系。反而是这种生猛的、直接的的东西,没有经过沉淀、组织和虚构,反而纯粹而感性,可以给人视觉冲击力。

曾嘉辉《实验品-1》

木屑

60x10x24cm

雕塑学会:看贾老师和曾老师的作品就不一样的感受,请贾老师介绍一下《回声》?

贾鸿志:本科老师要我们做圆球,做球是最难的,能够在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就什么形状的物体都可以做。我就用木材做了个球,但是发现不圆,这是技术上的欠缺。然后发现它还爆裂,这是材料纹理的特质。我发现这种爆裂开的纹理也挺好看,就用金属填充了那些裂纹,《回声》系列的第一个作品《星空》就是这样出来了,系列的其他作品都是做“圆”的演变。

曾嘉辉:鸿志其实是走在艺术创作的路子上,他想做的就是延伸自己的视觉感受。这里面有哲思,但他不愿意直接说。

曾嘉辉 《失聲狀態》

玻璃钢

雕塑学会:贾老师就是踏踏实实地做最基础、最直觉的东西,那您说一下《流金岁月》的故事?

贾鸿志:这是一个尴尬又有趣的故事。有一年台风特别大,美院里的树倒了,我跟清理树枝的工作人员要下来,然后直接拉到工作室。这种树叫白千层,产地是澳洲,是南方特有的树,它的树皮是一层一层往上长,特别好看。我觉得这种一层层往上长的纹理,就是一种岁月的积淀。拉回来之后就想着如何二次处理。植物是自然,我做为人类如何介入自然?我就结合当时的研究方向,就在树木的生长纹理上抹上松香。松香是一种透明的、脆弱的、光泽度很高的褐色材料,正好跟白千层的树皮做对比。

曾嘉辉:所以说他还是很有想法的,我觉得很厉害,他已经把思考内化了。

雕塑学会:其实贾老师很关注自然、宇宙、空间与人的关系,像《星空》、《回声》、《太极》、《圆》都是这类主题。

曾嘉辉《我,要飞》

木屑

57x19x80cm


关于作品时代性

艺术就是表达个人对世界的疑问。

雕塑学会:最近有什么作品?

贾鸿志:在研究数字雕刻,目前还没有发表,只是建模。它相对于传统手法,在做大型作品的时候会非常方便改动和调整。现在大部分艺术家都在用这种电脑软件来做立体造型,我们回避不过去。也非常适合我们的教学对象,因为这些年轻人面对传统的审美已经提不起兴趣,更不再愿意像我们那样去打石膏、捏泥巴,他们喜欢二次元、喜欢数字技术。

曾嘉辉:数字雕刻也有缺点,它做立体造型没有传统手法做出来的那种雕塑感。

贾鸿志《星空》

木、金属

直径23cm